无标题文档

首页>监督工作>视察调研

关于黄埔区稳就业保居民就业调研情况的报告

作者:区人大   发布时间:2021-04-30


黄埔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六稳”“六保”工作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区人大常委会、区人社局紧扣“稳就业保居民就业”组成课题调研组,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深入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举措实施成效

我区发挥全国开发区百强前列及粤港澳大湾区“湾顶明珠”引擎优势,大力发展产业、引进人才,多措并举,稳就业保民生工作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2015—2019年,我区生产总值稳居广州市第二位,营商环境优越,被企业和人才赞誉为“离成功最近的地方”。2018年以来,我区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深入推进东西部劳务协作,平均每年投入超过1.6亿元就业资金,实现新增就业人数124517人,开展培训技能人才超过15万人,新吸纳东西部建档立卡人员824人,就业和就业扶贫工作成效稳居全市前列。特别是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背景下,我区担当作为,全力落实“稳就业保居民就业”等系列工作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充分发挥专项政策稳就业、经济发展促就业、高效服务保就业等措施,坚持落实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并行,在贯彻落实“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任务中表率创新,成果显著。

(一)政策发力举措创新,就业态势稳中向好。

1.筑建全面高效政策体系,扎实推进落实落地。

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疫情期间相关政策,并结合我区实际务实创新,在全市率先出台1+N”工作方案,在全国开发区率先出台针对疫情的“暖企8”“稳企6”,完善或新出台“新基建10”“绿色金融10”“美玉102.0版等综合产业和人才扶持的政策,充分发挥财政、产业、人才、就业等政策合力,逐步建立起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推动力大的“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政策体系,为落实“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提供政策正向引导力,构筑了稳就业、保居民就业稳定器和增长极。

2.明确立体目标责任清单,高质量推进任务落实。

截至到9月底,我区年度就业指标任务已基本完成,预计年底将超额完成,企业用工有保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群体等特殊群体就业有兜底。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0413人(83.96%)、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6268人(76.84%)、扶持创业人数2401人(102.17%)、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73776人(108.3%),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扎实推进省、市疫情期间相关政策以及区“暖企8”“稳企6”等扶持政策落地,惠及企业约5万家,涉及金额约18亿。其中率先对获得市补贴的区内中小企业,按市补贴金额的50%比例同步配套发放区级一次性稳岗补贴,截至9月,已发放金额1803万元;统筹就业专项资金,发放各类就业补助1.94亿元、补贴9.58万人次、惠及企业1.94万家次。对区内中小微企业和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免征20202—12月的单位缴费。对大型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其他单位减半征收20202—6月的单位缴费,“免、减、降、返、延、缓”各项政策预计为企业免缴社保费超20亿元。社保兜底降成本,征地社保审核和被征地农民“应保尽保”落实有力,今年以来共审核征地社保项目53宗,涉及征地面积8714亩,预存养老保障资金6644万元,新纳入保障范围的被征地农民4101人。进一步宣传发动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低保和困难人员免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参保任务。至9月底我区累计完成社保精准扶贫4269人。密切回应退休群众的关注和诉求,按上级部署完成20172018社保年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相关人员养老待遇水平。全力保障疫情期间社保待遇正常发放,完成社保关系转移接续2.2万人次,发放各项城镇职工社保待遇41.39万人次,核发金额15.97亿元,工伤认定1455件,案件法定时限办结率100%。以此有效缓解了市场主体资金压力,保障了我区企业复工满产工作,政策兑现力度和速度在全省乃至全国位居前列。

(二)保障用工助力产业,经济就业互促致远

1.稳岗就业目标基本实现,经济指标稳步向好。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区加快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指标基本稳步上升。我区2020年第二季度GDP较第一季度增加131.11亿元,降幅逐月收窄,大部分经济指标逐步向好。各政府部门合力攻克就业难关,我区稳岗就业保市场目标基本实现,充分发挥政府着力保障民生效能。20201—6月我区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仍然基本实现了稳岗就业目标。上半年,我区办理失业登记9592人次,较上年同期减少7个百分点;新登记市场主体3.52 万户,增长44.1%;税收收入完成452.53 亿元,稳居全国开发区第1

2.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升级,改革创新打出声势。

我区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先手棋,以确保政策措施落实有效,有序推进稳岗就业,确保我区经济发展和民生维稳大局。制定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促进办法”和“99条措施”,创建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建国家级功能区创新提升示范区。推出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全省首发创新创业“金钥匙”,民营中小企业金融创新服务超市等10 项经验在全市复制推广。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通过加大信用贷款支持力度,聚力解决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与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辖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不低于100亿元的融资支持。自20206月政银合作以来,已为88家中小企业授信超8亿元,共推动银行实际发放普惠性贷款超29亿元、惠及企业629家;今年以来共发放普惠性贷款139.53亿元、惠及企业1580家。实行动产抵押1个工作日快速审核,助力企业融资超43亿。加大保险支持力度,发挥政策性保险业务保障实效。我区通过鼓励驻区保险公司为复工复产企业提供贷款保证保险,推动银保合作,着力提升区内企业银行贷款可获得性。该扶持政策将惠及近130家企业,保险金额超2亿元,可为企业减轻保费负担约1000万元,为企业复工满产提供重要保障和动力。

3.项目加速落地稳定投资,稳就业铺就“高速路”。

2020年上半年,我区新设外资项目70个,实际利用外资3—5月增速同比大幅增加,多项政策刺激引导下,累计总量5月实现扭负转正(见图1-1)。投资项目增加将拉动我区就业需求上升,投资稳定增长可相对建立其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1-120192020年我区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数据来源: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

我区全力推进信息、融合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新产业铺就“高速路”,以高质量项目支撑投资基本盘,实现就业局面高质量改善。2020年上半年,我区新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优质招商项目65个,其中世界500强、央企或中国500强、民营500强投资项目和总部型项目15个,超半数以上项目属于IABNEM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总额累计超2000亿元,重大布局有力度、重点项目有速度、重点建设有热度,发展布局全面铺开,未来可期。

4.统筹推进企业复工满产,援企稳岗成效凸显

区政府通过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到复工满产,着力稳定和促进就业,取得一定成效。2020219日,广州市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为89.8%,而我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93.4%,较全市高出3.6个百分点,世界500强工业企业复工率达93.8%。截至25日,我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100%124家工业百强企业全部复工,跑出复工“黄埔速度”。2020年第二季度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逆势上升,规上工业总产值为2756.11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加119.82亿元,同比增加4.5%,在受外部冲击影响下仍然逆势上升,复工复产效能迸发,与2019年同期总值差距缩小为221.2亿元(见图1-2

1-2 2019—2020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数据来源: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

5.强力护产业链发展大局,跑出黄埔“加速度”。

针对当前各领域的风险隐患,我区充分发挥政策合力,举办更精准有效的对接活动,同时以稳定生物医药产业链拉动我区就业迅速回升。20201—5月我区生物健康产业逆势而上,产值增长45%,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我区10多家中科院研究机构以及172家生物医药战“疫”企业参与了疫情的防控工作,全方位构筑防、控、治一体化的疫情防治体系。此外,着力以优质对接活动保产业链供应链。通过举办“区抗疫物资出口联盟启动仪式暨出口业务交流”等多场“禾雀花”工程上下游产业对接会,吸引等120多家区内企业参加购销对接活动,激活上下游产业链。截至20207月,我区3764“四上”企业、2100家高新技术企业、5万余家个体工商户和33家农贸市场均实现复工,98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项目全部复工,111个市“攻城拔寨”在建重点项目全部复工满产

(三)提质增效专业服务,就业兜底保障有序。

1.精准提供就业专项服务,增强就业稳定韧性。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切实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凝心聚力锻造黄埔铁军。我区建立返岗复工保障机制,成立4个工作专班、10个工作小组,出台《黄埔区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方案》等全方位工作方案,充分发挥人社、交通、卫健小组联合协同作用,用活用好政策组合拳,向企业提供送政策、送服务、送技工的“三送”服务。开展“数十名区领导联系百强企业,百名局长服务千家企业,千名党员帮助万家企业”行动,引导各类资源力量下沉到对口服务企业。截至20206月,我区累计为企业解决复工复产的焦点、热点问题9029宗,全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需求,有序推进稳岗就业工作。我区各职能局和街镇一线竞相发力巩固提升稳就业工作质量。截止20207月,我区共采集企业空岗信息4.6万条,求职者信息4707条,发布2936家企业9.9万个岗位信息。同时,针对我区就业中心下发各街道全年发布1500条空岗信息的重要任务,各街道基本超前超额完成任务(见图1-3)。其中,文冲街道和夏港街道表现出众,完成率均大约为300%,高效有序推进我区稳岗就业工作,着力解决当地企业用工难问题。

1-3 202017月黄埔区各街道空岗信息发布数量(条)

数据来源:我区各街道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汇报。

注:部分街镇数据。

2.高效推进劳动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靶向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工作。我区制定“实施十项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工作方案,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和“广东技工”三项工程,成功举办区第十二届技术能手大赛,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截至202010月,我区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超9.6万人次,发放补贴5461.27万元,其中“以工代训”工作,审核补助资金近4330万元,涉及企业人数86604人次。创新加强“点对点”返岗复工服务,综合发力保障企业用工。积极打造“省市专车专列+党员先锋队”“黄埔专车+上门送医”“企业包车+人社对接”“两地人社+用工衔接4“黄埔+”模式,接回滞留湖北地区的员工14489人,合理高效解决企业阶段性用工短缺现象,满足劳动人员的就业需求,全力保障应对疫情期间企业复工用工需求,综合发力保障用工。用工监测精准链接,实时掌控企业用工大数据,精准对接用工指导,助力企业稳定用工。多渠道举办“广州黄埔国企铁军”等线上线下招聘会187场,发布14.6万个招聘岗位,引导800余家人力中介转战互联网络,举办多场重点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全力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需求,累计帮助1.76万家次企业解决用工需求10.04万人。网招平台精准拓展。运用区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现有网络招聘平台为企业提供网络招聘服务,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58同城等全国性招聘网站合作,开设黄埔企业招聘专区,帮助企业实现招用工“短平快”。人力资源精准调剂。发挥人力资源机构、行业协会等群团作用,针对重点用工企业,创新“共享员工”模式,优先保障重点用工企业人力资源调剂,重点帮扶香雪制药、万孚生物、普理司通、迪澳生物、京东物流等重点企业直接共享调剂员工近400人,间接调剂解决用工需求6000余人。跨域拓源精准对接。加强与异地人社部门和校企合作平台上的200余家院校对接,同步挖掘黔南州三都县、独山县、都匀市等对口扶贫地区的人力资源,向区内企业推送西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173家院校网络双选会信息。健康管理精准协作。发挥区内检测机构资源优势,利用达安基因、金域检验等检测平台,协助企业做好新进和返岗员工的入职体检、健康检测服务。重点群体精准帮扶。发挥劳务协作工作站桥梁作用,专人对接联络,摸查掌握黔南州对口帮扶地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快捷有效推送就业岗位。推送就业岗位16541个,新吸纳转移就业建档立卡人员352人。开展送技上门,组织区内高级导师,赴贵州省黔南州三都等地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送教,开设4个培训班,招收当地贫困学员260人。专门使用572个事业单位岗位、58个雇员岗位面向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并利用区自筹资金统筹安排93名就业见习生,全力以赴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按照省的统一部署,由人社局、援建局、政数局、公安分局和来穗局等5个单位组成工作专班,精准服务外省贫困劳动力。

3."放管服"改革深化提效能,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进一步加大“不见面审批”工作力度。扩大“秒批”及“零到场”事项范围,全面推广“网上办、指尖办、邮寄办、咨询办”4 “不见面”服务,全局审批业务实现100%“最多跑一次”,各类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到100%,实体大厅办理事项100%可预约;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时限缩减70%,即办事项比例已超过30%;面向自然人提供的现场办理事项,即办比例超过1/3,全局秒批事项达29项,擦亮“黄埔人社”服务品牌。创新邮政“替你跑”、社保“上门办”的“双向快递”服务模式,实行邮政预约上门收件、审批结果免费寄送,形成社保业务“一网通办”闭环服务。凝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力。加强复工复产法制宣传。疫情期间,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复工复产”法制宣传的工作方案》,以“线上”宣传为主导,开设“网上直播间”,就补贴发放、用工保障、社保降费、技能培训、劳动管理等热点问题深入解读答疑,为企业复工复产营造良好法制氛围。加强劳资纠纷防范研判。建立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工作方案,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巡查,成立根治欠薪工作专班。今年以来,处置一般性劳资纠纷153宗,涉及4844人、金额320.61万元。办理12345热线案件2455宗,办理云信访案件111宗,有效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加强“线上线下”联动调处。进一步强化劳动争议三方联调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庭前听诉调,庭中释法调,庭后继续调”工作模式,劳动仲裁案件调解率达到79%,超额完成省人社厅下达任务指标。202019月,区三方联调中心参与调解劳动争议案件约1171宗、涉及标的总金额约7626.32万元,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约1237.31万元。联合区住建、公安、司法、市场监管、财政、水务等部门,制定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工作方案,采取“定期巡查、随机抽查、重点督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对395家建筑工地、餐饮业等拖欠农民工工资易发单位进行专项检查,同时,将欠薪违法行为纳入企业守法诚信登记评价,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企业实行欠薪“黑名单”管理并按犯罪案件开展移送,形成根治欠薪工作新合力,截至9月,已有2家违法欠薪企业被列入“黑名单”,并按涉嫌欠薪罪移送公安机关,移送4人,涉及劳动者数41人,涉及金额94.42万元。进一步扩大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覆盖面,发挥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示范辐射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广州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截止2020930日,我区已有245家企业参与2020年度广州市劳动关系和谐单位创建工作评审。推进29家规模企业组建企业基层劳动人事调解架构,企业自主预防化解劳动争议能力大幅提升。

二、我区“稳就业保居民就业”面临的问题挑战

虽然我区政府各部门多管齐下稳就业促就业,围绕“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主题,通过各类政策措施联合发力,与企业配合落实政策,就业目标基本完成,就业形势逐步稳定改善。但在外部不确定因素加大的背景下,在进一步推进“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中仍面临结构性就业矛盾、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化集成程度不足、人才配套供需矛盾等挑战,就业全方位稳定向好态势仍需加固。

(一)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存在,产教融合有待深入。

一是现代产业体系有待继续升级。我区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相对薄弱,吸纳就业的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我区2017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0.2:60.3:39.52020年工业值占广州市的比例约达四成,尽管我区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但随着土地成本增加第二产业也亟需升级,另外,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稳就业保居民就业”而言更为直接有效。截止2019年末,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高达47.4%,较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高出接近20个百分点。二是居民就业观念仍需转变。据各街道对下岗人员就业概念调查情况,我区90后劳动者逐渐成为劳动力主力军,但由于其自身素质和条件相对优越,就业心态不良,对就业待遇和环境期望过高,面对我区家政、护老等服务业、技术工人用工紧缺,就业结构性矛盾显现。三是产教融合有待深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等因素叠加,企业转型升级用工要求不断提升,企业和劳动者供需关系依然不匹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工,一方面是求职者就不了业。技能提升工作任重道远。我区职业培训机构设立工作亟需强化,就业技能培训课程仍需调整和扩大选择面。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最后一公里”难题有待破局。另外我区职业院所较少,专业和课程设置单一,校企合作体系仍需完善。

(二)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有待升级。

我国人力资源庞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发掘人力资源潜力和开拓就业渠道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但我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较为薄弱,产业发展结构与区经济发展需求不相匹配,亟待升级提质。目前,在区内近1000多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中高端占比和具备线上能力的机构不足10%,服务产品单一,主要以劳务派遣、人力外包为主,人才评测、人力资源信息软件服务、高端猎头、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业态不足,难以满足中高端产业和人才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化集成相对不足,服务效果有待拓展。

一方面,平台信息化建设和部门信息融通渠道有待拓宽。由于政务网站严控,导致就业信息渠道单一,我区仅靠“广开就业”微信公众号和政府网子目录两个有限途径,缺乏专业平台;国家、省、市就业政策种类多,力度大,但相应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信息服务系统化集成程度不足,尚未突破“信息孤岛”壁垒,且部分业务仍依赖手工操作和兑现,影响企业服务效率。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协同优势尚待迸发。尽管我区各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推进稳就业工作,且成效显露。然而由于部分政策和事项由多个部门管理,有关数据仍然未有效共享,政府就业服务最大效能难以发挥,服务效果仍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

(四)人才配套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生态建设有待完善。

一方面是新增住房需求缺口较难快速填补。由于受拆迁影响,廉价住房供应量急剧缩减,我区外来务工人员被迫搬离原住所,转而寻求可负担的替代品,劳动力基本生活成本攀升,导致部分就业劳动力流失和流入受阻。同时,拆迁和改造所带来的“阵痛”导致我区企业员工住房资源短缺,为留住外来员工,加大员工住房和往返交通补贴力度,导致了企业用工紧缺和成本高企并存的问题。另一方面高层次人才需求与现有公共服务配套供给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我区在医疗、交通、教育、住房上,不断重磅投入,有效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时间投入,尚难以及时满足当下高层次人才对于高质量子女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急迫需求,离人才需求的“好不好”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人才服务上,用人体制机制,政策支撑,人才平台建设,“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务品牌走在全国开发区前列,但在不进则退的背景下,仍需在人才服务生态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升级出新,保持比较优势,最大程度发挥人才引力效应。

三、我区“稳就业保居民就业”的工作建议

为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以更大力度强化和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确保全区就业大局稳定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提出,要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展现黄埔担当,保持黄埔温度,坚决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是我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关键,针对前文总结的我区“稳就业保居民就业”的成效和挑战,坚持问题导向,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

(一)着力产教融合深入推进,助推产业就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实施十大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灵活提供技能培训课程。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培训机构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开展拔尖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二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发挥我区“校企合作联盟”和“产教融合示范区”作用,充分利用我区高新企业数量多、质量好的独特优势,结合政府和市场力量,联合其他兄弟行政区的职业技术学院,强化产业和教育政策牵引,多措并举支持产教融合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用活市内职教资源,向上争取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利用中新知识城研究院校集中优势,加快引进高端职业院校,做好区内外职教资源对接和产业人才职业能力培训工作。打造形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推进高质量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推进企业学徒培养工程项目,全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大力促进我区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升技能人才素质。三是助推现代产业体系升级。加快构建企业产能升级机制保障,深入推动各类型企业、尤其是中小服务企业的产能升级,拉动就业岗位增加,促进企业加强运用现代化技术与经营融合,吸纳高素质人才,助推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不断开发就业新领域,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带来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管理型、智能型、技术型高质量就业岗位。积极引导大企业(集团)在用好我区优势的情况下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性营销总部、研发总部或物流总部等,逐步从单一的制造企业发展为总部企业。是积极引导就业观念转变。弘扬“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推动各街镇向重点人群提供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服务,充分利用各街镇掌握的下岗人员就业意向,结合辖区内所属企业的第一手用工信息,开展区、街、企业多层面、多专业、多形式的就业岗位宣传活动和职业道德培训。

(二)着力国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促进产业高水平跨越。

一是高标准加快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打造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新标杆。出台产业园发展政策,引进国内外TOP100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建设人才服务高地,打造高端人才特色服务功能集聚区。发挥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聚集效应,依托产业园设立高层次人才一条龙服务专区和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产品,建立掌上人才服务工作移动平台,实现人才工作一站式业务指尖“秒办理”。落实“海外尖端人才8”,大力实施“一人一策”“一对一”人才管家服务,竭力为海外尖端人才提供全方位国民待遇。二是引导现有区内千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转型升级,构建多层次就业服务能力。鼓励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和连锁经营等方式做大做强,提供高端人力资源多元化服务,提升线上能力。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层次化、品牌化运作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和领军企业。三是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信息连通联动机制,提高机构的就业服务质量。透明公开、及时互通信息,保障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平台数据可信度,利用大数据以更高质量和更快速度匹配劳动人员和岗位,及时掌握行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为促进就业创新就业新业态提供人力支撑。

(三)着力人才指数系统建设,构建就业服务有呼必应”。

一是加快政府部门合力聚力、数据共享,以“人才指数系统建设”为核心,构建集政府职能单位、重点企业(四上企业与人才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于一体的人才服务生态平台。二是应用信息化手段采集详实的指标数据,动态监测分析黄埔区人才发展现状与趋势,客观准确地把握黄埔区人才底数,预判人才需求发展趋势,评价人才发展水平的优势与不足。三是健全人才资源信息共享、决策机制,完善人才供求、对接机制,健全人才竞争、评价机制,精准引进、发展人才。四是建设云端智慧平台为企业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产品。高效收集就业服务需求,做到“有呼必应”。完善以市场为基础的区域性人才合作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东西部协作中进一步加强人才和智力合作和交流。

(四)着力人才配套补齐升级,筑造雨林生态筑巢引凤。

一是继续从医疗、交通、教育和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发力,让企业、人才扎根黄埔。在医疗方面,继续加快推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现有医疗机构建设,引进在行业内顶尖的高水平专科医院。在交通方面,继续围绕强化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建设高铁、城际轨道、地铁、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开放大道、创新大道等城区骨干道路。在教育方面,继续推进华师附中、广州实验中学等项目建设,实现知识城片区教育跨越发展。加快黄埔港片区学校新改扩建步伐,提前谋划“三旧改造”学校配置,加快推动学前教育“一街(镇)一中心园”建设。在住房方面,加速推进人才公寓用地建设,研究建立企业员工宿舍建设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保障不同层次人才住房需求。二是最大化发挥人才引力效应。以知识城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用人体制机制,完善深化人才政策,加大博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人才平台建设,不断深化“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务品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三是秉持“人才为本”的态度,以真招实干来爱才、识才、聚才、用才、容才,建设人才“雨林生态”综合性系统,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做好人才工作,强化政策推动、加强平台建设、促进产才融合,为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广阔舞台,让各类人才在我区各展所长、有所归属。

   

调研组成员:陆小荣 曹燕红 杨国前 周锦高 刘小斌    林绮芳 陈淑仪

曾楚宏   黄连枝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