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页>监督工作>视察调研

关于优化我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调研报告

作者:文教卫健工委   发布时间:2019-12-27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区行政区划调整以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18年以3465.18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领跑全市,居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二名。随着我区经济高速发展,产业快速集聚,青年人才大量涌入,居民群众对教育资源均衡化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为进一步推进我区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深度剖析和推动解决从有书读转向读好书的基本矛盾,区人大常委会文教卫健工委根据2019年度重点调研计划安排,围绕全区教育资源配置和义务教育落实情况的课题,成立全区基础教育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我区公、民办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专题调研,采取实地考察、收集材料、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召开意见征询会等方式进行深入摸底,还于8月底到番禺区交流学习完善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我区共有幼儿园数量132所,其中公办性质园数量44所(教育部门办园13所),民办幼儿园88所(普惠性民办园数量55所)。共有中小学数量100所(公办学校80所、民办学校数量20所),其中小学62所(民办7所)、初中16所(民办5所)、完全中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民办8所)、十五年一贯制学校1所(北师大)、特殊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

我区有国家级示范性高中3所(市86中学、广州市玉岩中学、广州科学城中学),省一级高中1所(石化中学),市一级高中1所(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公办学校引进国家、省、市名校办学5所: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广州市二中开元学校、广州市二中会元学校、黄埔军校纪念中学(市六中)、黄埔区铁英小学(市广铁一中)。
    我区民办中小学20所中,引进省、市、区属名校7所:华南师范大学2所(华师附初与华师外校)、市二中1所(二中苏元实验学校)、广州大学附属中学1所(黄埔广附实验学校)、玉岩中学1所(黄埔玉岩天健实验学校),中大教育集团2所(黄埔中大附中、黄埔中黄小学)。

我区在校学生(含幼儿园)共计142490人,其中在园幼儿总数为36640人、在校小学生73135人、初中生24820人、高中学生7895人。全区教师队伍中,幼儿园在职教职员工人数4408人、在编教职员工人数236人,中小学在职教职员工(含民办学校)人数7478人、在编教职员工人数4116人。

(二)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

1.以整合提升为重点,融合格局基本形成

区划调整以来,区教育局从整合着手,完善机构及职能设置,调整配备岗位和人员,全面梳理工作制度和决策机制,通过废、改、立,初步建立统一、规范的规章制度和行政运行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为解决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试行编外聘任制教师制度,教师待遇领先广州市各区。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以4+1教育发展模式”构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体系,引入国际化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化办学、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夯实优质学位基础。通过多项措施并举,推进了区域教育资源整合提升,形成有效融合的新格局。

2019年10月区政府出台《广州市黄埔区关于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办法》(简称“教育十条”),将进一步推进我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2.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升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16年我区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国家级评估验收,2017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2019年我区中、高考成绩均取得新提升、新突破,高考方面,高优率和本科率均创历史新高,中考方面,区属国家级示范高中录取分数线均有提升,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投入渐见成效,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升。

3. 以新改扩建为抓手,入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合区以来,区财政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公共财政教育经费2016--2018年分别是213371万元、268741万元和269756万元,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28.98%25.95%0.38%,极大改善了学校的基础设施状况,增加了学位供给。2016-2018年,我区投入14.47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三年提升计划工程和改造一批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21年,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预计达到38亿元。2016-2018年,黄埔区通过新改扩建,充分挖潜扩容、应急调配,公办中小幼扩班500多个,增加公办学位近2万个;新开办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22所,新增公办学位近3万个。2019年,新开办公办中小学4所,幼儿园16 所,新增学位超过1.4万个,其中公办学位(含大公办学前学位)达到1.2万个以上。通过硬件建设,我区较好地解决了近年来新增的60多万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适龄子女有书读问题。

二、我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这些年来,区教育局在保障教育资源供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工作成绩显著,但我们对标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仍存在一些差距,黄埔教育的地位与我们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的地位也不相称。

目前我区常住人口达130万,其中常住(户籍)人口55万,流动人口75万。这几年我们在全市人口净流入最多,去年常住(户籍)人口增加3.9万人、流动人口增加4.7万人;今年上半年常住(户籍)人口就已增加3.8万人、流动人口增加了1.8万人。从广州市统计局发布各区人口的统计数据来看,连续两年我区户籍人口增速位列11区首位。广州市老年人平均占比18.25%,黄埔仅占6.2%,是最年轻的区。人才产业集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是对教育更多元、高质量的需求,而目前教育设施规划的相对滞后、教师队伍结构不理想、体制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制约了我区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

1.规划不能满足需求

近年来,新入户、入住我区的居民多数是有较高学历、较高素质、对教育重视的年轻人,该类人群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望很高,未来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也将从主要解决有书读的问题转向主要解决读好书的问题。而我区的教育设施规划相对滞后,学位缺口较大。根据区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入学季,我区幼儿园学位缺口超过0.5万;截至 2017 9月,区属公办小学现有学位的实际使用率已达到90.4%以上,小学学段的在校生总量基本"满员",部分小学地段生已严重超出学校承受范围;区属公办初中现有学位的实际使用率达到60%。目前,根据省政府关于增加幼儿园中小学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意见(粤府办[2017]67号),我区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校仍按照每千人40:80:40的学位标准配置学位。这个标准是一孩标准且是最低标准,从我区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区刚需楼盘多,年轻人口多,适龄儿童多,且不断涌入的人口大部分也是中青年,按这个标准下去,在未来几年内,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胎”政策、企业员工子女入学等因素影响,幼儿园、中小学学位的需求将大幅增长,供求关系依然紧张。从学段转承关系上看,入学需求的波峰也开始向初中学段涌动,未来在初中对接小学学位方面存在井喷风险。

2.基础建设不能满足需求

教育设施建设滞后,个别新建小区配套小学及幼儿园由于土地出让不顺利、某些开发商不按规划和相关文件配建教育配套设施,把商品房建设放在首位,把教育配套设施放在末尾,导致建设面积不达标、建设标准低、校舍规模小等问题,开发商拖延工期等因素,无法按时建成交付,导致业主入住却无法按计划让子女入读小区配套学校、幼儿园。还有部分小区未规划配套教育设施,导致其他邻近小区配套学校、幼儿园要扩大招生范围,招生规模又不足以解决适龄儿童就读需求,供需矛盾突出,极易产生维稳问题。

另一个,城市更新力度加大,教育资源配置出现新问题;根据《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城市更新专项总体规划》,黄埔区城市更新用地达59平方公里,面积近10个珠江新城,随着城市更新力度加大,教育配套设施也面临重组和布局调整等问题,不容忽视,例如出现学校需要搬迁,不能在原址扩建,但新迁学校尚未建好,就会导致校舍、学位严重不足。

3.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为辅的多元化办学体系未形成

目前,无论从幼儿园还是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高,民办学校很难找到达标且足够面积地方办学,另外国际化学校办学门槛高、审批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第八章明确提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为集聚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教育环境,促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据2018年《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统计:截至2018年10月,广东地区获得国际认证学校数量高达130余所,位居全国第一,远超上海、北京。目前,我区先后引进修仕倍励、南洋华侨中学、格兰纳达山、爱莎国际、美国人学校、日本人学校等6家知名国际学校,数量占全市60%。与国际化学校市场火热、供不应求情况相对的,是国际化学校办学门槛高、审批难的现状,国际化学校要经历筹设、申请、审批及登记等层层程序把关,办学耗时耗力,资质审批也更加严格,不利于吸引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在我区落地生根。政策扶持少,使民办学校不敢轻易入场,阻碍了民办教育的发展,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教学体系未形成。

(二)教育的收费限制令学校、幼儿园经营困难,达不到质量要求

1.名校办民校由于受政府有关规定导致收费受限,民办幼儿园、中小学要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学费是民办学校基本经济来源,教职员工薪酬、校(园)所租金和维护费用占其开支较大比重。民办学校要走向市场,办出质量,提供高标准的教学设施,聘请并留住优秀的教师,需要的是待遇留人,但收费限制,直接影响教师待遇,造成大量优秀教师流失,队伍不稳。比如民校二中苏元实验学校,按照学校名气和办学质量,市场价应收5000元/月/生,但目前只准收取3200元/月/生(最新定价),原来是2000多/月/生,使其正常运作都很难维持。

2.我区的大公办园收费问题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我区共有大公办园23所,超过整个44所公办园的半壁江山,大公办主要指企业办、村办,在我们调研的大公办幼儿园时,园长讲述她们幼儿园的艰难大多都是声泪俱下,幼儿园教师不足,待遇及其低下,经营及其困难,就拿我区人才集团开设的6所大公办园为例,首年未评级仅能按照每生每月420元收费,以后按照区一级每生每月560元收费进行测算,加上市区各种补助后,每生每年仍要亏损1.13万元,6所幼儿园每年将亏损2996万元,形象比喻就是五星级的消费,大排档的收费。大公办园没有正规公办园的政府投入,都是企业单位或者村集体投入,所以它与真正公办园不一样,但恰恰要求它对学生的收费要与公办标准一样,整个大公办园经营十分困难。

3.我区普惠性幼儿园收费也较低,按照市的要求,我区执行较低收费标准,跟我区经济发展地位不相衬,与人口素质对教育的要求不相衬,造成整个教师队伍不稳,质量不高的局面。番禺区在前几年争取教育创新区,民办普惠园的收费在番禺标准的基础上允许上浮80%,较好解决了民办普惠园的教师待遇问题。

4.一般公办幼儿园的质量高,收费低与一般民办幼儿园的质量低,收费高形成鲜明反差,造成家长挤公办,上访问题突出。根据测算,明年幼儿园缺口5000人,公办虽然也在扩大,但远远赶不上孩童的增长,挤公办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三)公办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1.教师职称晋升道路限行、占道现象严重

2015年,人社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通过评聘结合、设置正高级职称、完善评价标准、规范评价机制等改革举措,有效缓解高职低聘、过分强调学历论文等问题。但从我区调研情况来看,由于指标设置固化、评审标准单一、评聘捆绑、工资与职称挂钩等原因,目前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拥堵现象仍然突出:我区现有在编专任教师 4300人,各职称等级教师占比分别为:初级及未评聘 17.9%、中级 62.4%、高级教师19.4%、正高级 0.3%从近三年情况来看,成功晋升职称年均不到 200 人(占比约 2%),还有 121 位教师高职低聘未解决。由此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是一聘定终身的做法,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终身任教,扭曲职称制度的激励功能。二是中小学教师为职称疲于奔命,消耗大量时间与精力,影响教育教学和科研质量;有甚者唯评审标准,上得了公开课,登得上好论文,却脱离常规课堂,对学生发展缺少关注,不利于新时代人才培养。三是加剧学校教师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复杂的管理问题,不利于教师队伍稳定与发展。

2.校级干部队伍年龄老化,后备干部青黄不接

目前,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级领导干部职数共有274个,现有干部190人,平均年龄48岁,尚缺84名校(园)级干部,后备干部的聘任、选拔、培养由于受并区人事冻结原因,这几年出现青黄不接现象,不利于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3.编制紧张、标准低,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我区教师招聘程序存在环节多,耗时长等问题,导致教师招聘工作相对滞后,我区的教师招聘签约时间要比其他地区晚,往往错失应届毕业生中的第一梯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我区目前是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标准实施办法》的师生比来核定(高中112.5,初中1:13.5,小学1:19),没有上浮编制标准,今后高考改革要求实行“走班制”,编制标准低也难以保证教育教学需要。另外,随着二胎政策的实行,也会出现女教师扎堆生二胎的现象,在编制标准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极易出现产假式缺员,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

4.内设机构少,不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

这几年新建的中小学主要通过分校的形式开办,省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标准文件没有给分校增加校级领导职数,也没有配备内设机构,幼儿园的编制标准文件,也没有给幼儿园配备内设机构和中层干部。由于主校区与分校相距较远,没有相应的内设机构和管理人员,无形中就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导致校园内部工作难以开展,不利于管理。

(四)机制不灵活,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十条”的出台,体现了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教育搞好的坚定信心。“教育十条”的推出,是否能解决我区教育的质量问题、教师队伍的编制问题、教育的管理发展等有关问题,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但是结合我们的调研的情况来看,“教育十条”还有两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及民办教育的发展这两个问题在“十条”没有得到体现,体制机制不灵活,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

1.没有用活用好政策,幼儿园教师的待遇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20183月印发的《广州市幼儿园生均定额补助实施办法(修订)》规定幼儿园生均定额补助可“用于补助非在编教职工津贴比例不超过50%”,实际上,幼儿园老师目前收入并不高,尤其是民办园,大多月收入不到3000元,这笔津贴对这部分老师来说就像是“甘露”,非常重要,教师收入太低,无法全心全意地培养下一代。但我区则规定非在编教师福利要达到市最低收入标准2倍以上即4200/月才能将生均补助的50%用于教师薪酬发放,自己给自己定框框,好的政策得不到实施。另外,补助到学校后,有没有真正给到老师,也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2.财政资金管理机制亟待完善。与财政大力投入教育经费不匹配的是基层单位财务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较差。我区232所中小学、幼儿园没有独立的财务核算管理,财政部门认为教育系统庞大,应交由教育部门自行负责核算,但学校在聘任财务会计时,因人员奇缺、没有编制等原因,造成该岗位人员聘不到、留不住等问题,亟待理顺。同时,财政局结算中心没有将新开办的学校纳入统一核算管理,对于新开办学校的财务核算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隐患。

总之我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容量不足、教师结构数量不足、教师待遇偏低、缺少名师、教师流动困难等,我们提出相关建议。

三、优化我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建议

我们本着对标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着重拓宽容量、提高教师待遇、追加名师名校、提升教育整体发展,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战略定位,科学谋划黄埔基础教育中长期发展蓝图

要加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站在与黄埔区、开发区领先地位相适应,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湾顶明珠战略地位相匹配的政治高度,科学谋划基础教育中长期发展蓝图;要以均衡化、优质化、国际化为方向和目标,借鉴港澳先进经验,对标欧美发达国家,将基础教育打造成为黄埔区、开发区最具优势的投资环境;要借助开发区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和教学方式改革,全面提升公办学校教育质量,全面增强民办学校发展活力,形成公办民办统筹发展、科学布局、差异竞争、共同进步的良好教育生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优质基础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使基础教育成为促进黄埔区,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和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教育设施容量,从源头上化解矛盾

1.优化教育规划,合理布局教育设施

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按照人口增长、分布等客观实际,综合分析区域内学位需求,制定长远教育发展规划,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政府在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产业发展规划时,统筹考虑、优先安排,提前出让教育用地,建设教育配套设施,避免出现楼盘已收楼,教育配套还未落地导致的矛盾。

与大数据结合建立学位预测平台,建立与教育需求挂钩的预警机制。建议教育部门与大数据平台建立合作,形成适龄青少年分布图,对学位数量和空间的需求进行统计,提高公建教育配套及小区配套教育设施的规划标准。在利于教育部门学位预测和安排的同时,如果学位大数据超出教育设施负荷的警戒线,则严禁建设高容积率的开发项目,或者推迟住房销售。根据周边学校的现有容量和改造后的容量,综合考虑零星项目建设规模和开发方向。

2.探索多元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结合我区的区情和定位,必须加快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升级。合理调整办学层次,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宏观统筹,给予分类管理与扶持,转变监管方式,探索多元化办学。要加强民办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在做教育发展规划时,对公办民办学校统一进行规划。在土地使用方面可以采取政府划拨、成本价出让或限定用途出让等形式,也可以采用国企建校与社会力量办学者租赁办学形式,促进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差异化发展。通过实现优质均衡,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现实需求。

(三)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引进培育教师人才队伍

1.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完善教师队伍结构

建议区政府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教师人才梯队建设。对内,通过选拔、培养、储备等方式,帮助一批优秀教师成长成为名师。对外,进一步加大招聘力度,简化招聘程序,不断完善基础教育人才引进政策,搭建教育人才引进平台,创新教育人才引进举措,吸引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向我区集聚。

2.以提高质量为目标,配好教师编制并让教师在体制内快速流动

建议以超前意识做好相关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园、中小学编制实施办法,适当成立聘用人才库,设立完善机动编制和弹性编制,以完善教师结构,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并根据学校类别、规模和任务合理设置内设管理机构,加强学校后勤保障,配齐、配强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理顺学校内部的管理问题。

探索教师编制改革,探讨实施教师“全员岗位聘任”制度的可行性。通过定岗位、定职责、定考核、定奖惩的要求,按需设岗聘任教师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因为身份和归属问题无法解决,长期偏离工作重心的问题,让教师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

3.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畅通教师职称评审晋升通道

建议每年按照正常程序组织教师参加职称评审,明确职称评审是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及以往岗位工作情况的评价,解决“符合条件,但因没有指标不能评”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聘用管理政策,实现“定岗不定人”、岗位聘用可上可下,改变“一聘定终身”的现状。

4.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相应提高教师待遇

要科学定位教师待遇标准,提高教师收入要一视同仁。一是对于大公办幼儿园,应参考现在普惠幼儿园的收费标准,专门制定收费标准。二是对于民办幼儿园,在教学设施、生均经费等方面上给予扶持。三是对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可以参照番禺做法,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普惠性幼儿园收费,以此增加教师收入。四是参照番禺做法,与街道、开发商共同举办幼儿园,使名师名校遍地开花,这样街道、开发商共同受益也可以有效提高联合办学的积极性,教师不但能享受政府补贴,街道和开发商也可以向学校、教师提供补贴。五是鼓励教师加强培训,强化教学专业素质,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增强竞争力。

(四)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不允许选择营利性,收费原则上由政府定价,但政府定价并非意味着低价,建议结合经济发展创新机制,同时用好用活政策,将政策真正用到实处,大幅度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和薪资水平。只有从这两个方面破题,创新机制,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在原有政策支持幼儿园生均补助的50%用于教师薪酬发放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绩效奖金,向一线教师倾斜,尽最大可能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安心从教、快乐从教。用高收入、高收费、高知识、高技能来培育出好的下一代,使黄埔教育真正令人心神向往。

二是鼓励公办与民办学校相辅相成。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强有力的辅助,两者互相补充、合理竞争、协同发展。可以从“高、中、低”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进行延伸,使市场的需求通过民办教育快速覆盖,解决大家“有书读”和“读好书”的问题。

三是完善内部管理。要加强对教育资金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理顺教育系统内部财政核算管理机制。同时用活用好相关政策,确保教育资金的使用有序、规范、高效。对于集团化办学模式,应成立专家小组,聘请教育系统专家进行指导,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