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页>监督工作>视察调研

关于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升我区公共卫生水平的调研报告

作者:区人大   发布时间:2021-10-11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场抗疫斗争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区人大常委会自觉把党委工作的中心作为人大工作的重心,监督和支持政府织密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网,号召区人大代表带头提高政治站位、带头落实防控措施、带头引导舆论宣传作用,为打好打赢疫情防控硬仗贡献人大力量。近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陆小荣带领专题调研组深入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进一步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提升公共卫生水平进行调研,提出了工作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疫情防控工作主要做法和成效

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按照国家工作组、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组织全区各级各类单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力量,全力以赴开展抗击疫情工作。我区在全市率先出台“1+N”工作方案,第一时间构筑防、控、治一体化疫情防控体系,迅速实现本土病例零新增,确保患者零死亡。组织200多家企事业单位紧急攻关,AI辅助诊断系统在全国推广,核酸检测试剂盒供应量超全国4成、检测能力占全省90%,防疫物资出口61个国家和地区,国务院联防联控医疗物资保障组2次发来感谢信,生动演绎科技战疫的广东密码、黄埔现象。今年我市本次疫情爆发后,我区无本土病例发生,经受住了疫情考验。

一是构建了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推进组建区、街(镇)、村(居)三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形成以区疾控中心为网顶,以区属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以区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为辅助,以卫生站为补充的传染病预防和救治体系,理顺了重大疫情防控的体制机制。

二是组建了分级分类应急队伍。统筹全区公共卫生人员资源,全区组建129人的流调队伍和1805人的核酸应急采样队伍,以购买服务形式成立2支专门消毒队伍(39人),提升了应急医疗资源储备能力。建立联合作战机制,由区委政法委统筹协调三人小组总体工作,第一时间部署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三是建立了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指定广州开发区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为新冠肺炎区级定点收治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为区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罹患其他疾病定点收治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为后备定点收治医院,全区设隔离留观病房50间,实现全区发热门诊全覆盖。为区属医院配备负压救护车1辆、为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监护型救护车10辆,提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

四是加强了传染病检测能力区疾控中心核酸检测提升至1200人份,居全市区级疾控中心之首。广州开发区医院建立了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加强与区内医疗检测企业合作协作,全区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23,为疫情防控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五是展现了黄埔铁军担当。我区疫苗接种工作完成率为全市第二名。今年6月份全区开展三轮全员核酸大筛查,其中68日第二轮全员核酸筛查仅用时10小时即完成检测159万人,展现了黄埔速度。我区火线派出医护人员1274人支援荔湾、海珠、南沙、从化四区,彰显了黄埔铁军风采。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年多的抗疫实践表明,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以及重大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总体上是有效的,经受住了疫情考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区级层面可调配的医疗资源捉襟见肘。由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遵循属地管理责任制,区属医院是疫情防控中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作为行政区域总面积484.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126.44万的城区,我区可以直接调配的区属医院仅有3家,即广州开发区医院、黄埔区中医医院、萝岗红会医院,医务人员1400多人,可调配的医疗资源明显不足,3家区属医院均远离科学城核心区域,在承担政府指令性工作及公共卫生服务托底保障任务时,实现快速反应和全员覆盖有较大难度。虽然近年来我区陆续引进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知识城南方医院、广医附属妇儿医院等一批高端医疗资源,但这些驻区医院与我区并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当我区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驻区医院不承担法定义务和职责。如果需要驻区医院进行力量支援,我们需要与其主管部门(省、市层面)进行沟通协调,难以做到第一时间快速反应。

二是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人才是筑牢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重要着力点。从疫情防控实践来看,我区公共卫生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量和质均明显不足。根据国家对疾控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按常住人口每万人1.75名公卫技术人员的标准,我区至少需要配备公卫技术人员221名(按照2020年我区常住人口126.44万人计算)。我区疾控中心现有编制66名,据区编办初步反馈意见计划增编20名,人员缺口较大,无法满足全区流行病学调查、密接人员甄别判定、隔离酒店医学观察人员健康管理等大量疫情防控与应急处置工作。受薪酬待遇、发展平台、职业前景等因素制约,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对卫生人才吸引力不够,不能满足我区在疫情常态化条件下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是对区属医院及民营医院的补偿机制有待落实。在疫情防控中,区属医院增派大量医务人员投入隔离病房、隔离酒店、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工作,由于人手紧缺,只能采取压缩部分病床、调整门诊服务等措施,造成医疗收入下降。区财政补贴主要用于防疫设备购置、医院设施建设以及部分直接接触新冠肺炎患者医务人员专项防疫补贴,但对区属医院财政经常性补助不够,医院运营较为困难。此外,我区民营医疗机构在重点人员排查、隔离酒店派驻、核酸大筛查、疫苗接种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红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核酸检测超过15万,派出2名医务人员驰援荔湾。但是对于民营医疗机构抗疫医务人员工作补贴和医用防护耗材费用,区财政补偿标准不高、补偿力度不足,不利于调动民营医疗机构参与抗疫的积极性。

四是应急救治能力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根据国家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工作要求,人口100-500万的城市原则上设置传染病医院病床100-600张。我现有二级以上医院16家,开设染病房共73间(含负压病房7间),其中区属医院中仅有广州开发区医院开设标准传染病隔离单人病房13间、重症监护病床编制12张,差距较大。同时,根据《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医疗救治组关于加强传染病疫情救治和急救转运能力建设的通知》,按照负压救护车比例不低于救护车40%的标准计算,我区需要配备17台负压救护车,但目前全区只520202月至20216月期间,广州开发区医院收治符合疑似和留观人员达到525人次,完成转运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等任务2366次,传染病房和负压救护车都在超负荷运转,面临极大的压力和风险。目前,全市仅我区未建设开设住院服务的二级妇幼保健院,我区无妇幼定点救治、分流、隔离医疗机构,难以为特殊人群提供急需的医疗健康服务。

五是应急状态下三人小组组成力量不足。三人小组是我市社区农村探索总结出来的一项很有效的工作机制,是由公安派出所、街道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派1人组成入户走访小分队。三人小组是疫情防控最前端的基层防疫队伍,而医疗卫生人员是三人小组最核心的成员,如缺位就无法按要求开展工作。目前,我区每万常住人口现有6.5名卫生技术人员没有达到每万常住人口应配备8名卫生技术人员的基层医疗机构编制标准,更远远不及上海(18-20)、杭州(16)等城市的配备水平本次疫情发生后,荔湾区鹤园小区居家隔离3386人、配备社区三人小组49个,如应急状态下按此标准配备三人小组力量,我区基层医务和卫生人员缺口更大。

三、提高我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重大任务,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教训,立足国情、放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区委常委会、广州开发区党工委(扩大)会议强调,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把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坚决打好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

在这次疫情防控大考中,我们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但在战疫过程中,暴露出短板和不足。调研组同志进行了分析探讨,大家认为,必须要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施策,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更要着眼长远和根本,增强战略谋划,创新完善体制机制,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面提升我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综合各方面意见,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是健全应急响应机制。依托全区各级公共卫生委员会,构建政府主导、指挥统一、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区域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全面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防控网络。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增强基层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优化三人小组工作机制,实行平战衔接的工作机制,充实基层社区治理力量,打造统一高效、齐抓共管、群防共治的疫情防控工作格局。

二是强化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救治体系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护人民安全和健康的重要基础。要健全传染病诊疗和救治网络,按照平急结合、分层分类、高效协作原则,以优化区属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为重点,高质量统筹推进黄埔区人民医院(广州开发区医院)新院区、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大疫情区域救治中心和定点救治医院一体化建设。依托区域内高水平医院,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要完善黄埔区人民医院(广州开发区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标准,加强感染、急诊、重症、呼吸、麻醉、检验等重大疫情救治相关专科建设。加快推进黄埔区中医医院改扩建工作,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救治中的独特作用,完善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机制。积极推进区属二级妇幼保健院建设,提升对特殊群体的救治能力。

三是强化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和招聘应解决两个痛点:其一是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如何引进问题,其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问题。要制定引进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优秀医学团队奖励措施,使之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对于急需的传染、呼吸、重症监护、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紧缺专业,开辟引才绿色通道,优化招聘程序,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引导专业人才向基层流动。建立突发重大疫情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最大程度充实和固化疫情防控专业人才队伍。

四是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保障。区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为抗击疫情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合理测算疫情防控期间减收增支中的政策性亏损补贴部分,由区财政及时给予必要的补偿补助。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民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大保障力度。加大区政府财政投入,完善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等医疗设施的配置。盘活用足现有编制资源,现有编制不足的,可采取雇员制医务人员予以补足。积极推进区疾控中心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改革试点,逐步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设分子生物学检测、基因测序实验室,建设全国一流的区级疾控中心。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我区各级医疗机构疾病监测预警体系,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和全覆盖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网络,提高疫情信息监测和报告的时效性、准确性。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病毒溯源、密切接触者追踪、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降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发挥我区生物基因检测和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推动建立医企检测联动机制,有效提升突发重大疫情快检能力。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