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岩书院与萝峰寺
撰写时间: 2015-09-22

郭志祥   梁中成

 

玉岩书院(又名萝峰寺)为萝岗钟姓始祖钟遂和所建,后被他的第四个儿子钟玉岩所发扬光大,随后经历代子孙续(扩)建,成为广州历史上12间著名的古书院之一。因其独具宋、元、明、清四代风格成为广州一绝,19838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私塾学校到宗法教化场所

钟遂和(11061185)祖籍河南开封,出生于从化,青年时代是一名成功的儒商,中年弃商从政屡获升迁,后辞官归田,1163年举家迁来萝峰山下的坑村定居,并在村后山麓建了一所书斋,起名种德庵,用于教育族中子弟及乡中儒子。他在年近花甲时重入仕途,官至户部司判宣议郎,年迈归田后又重执教鞭。其一生教出了两个十分了不起的学生:一位叫做崔与之,进士及第,官至右丞相;另一位是他的第四个儿子钟玉岩,开禧元年(1205年)甲科进士,官至兼知政事朝议大夫。


钟玉岩(1155~1225)名启初,字圣德,号玉岩,一生由学而仕,先后担任武昌知府同知、福建参议、内直起居郎参知政事、朝议大夫等职,道德学问和官声政绩受人景仰。晚年辞官归里后,精心扩建了种德庵,新建了余庆阁、漱玉台等配套建筑,改名为萝坑精舍,亦如其父在此教授家乡子弟及族中儒子。其子孙亦多有功名,在朝为官者甚多,萝坑精舍名声大振。


钟玉岩去世后,其子钟仕绅为追思父亲德行遗容,在萝坑精舍塑造玉岩遗像以作纪念,并更名为玉岩书院。

从宗法教化场所到融入宗教元素

南宋末年,钟玉岩之孙钟汝贤,宝佑四年(1256年)乙榜进士,再次续建玉岩书院,新建了玉岩殿、观音殿、天尊殿、东厅、西斋等多处建筑,建筑面积达1348平方米。

及至元代,钟玉岩曾孙、苏州府教授钟子还弃官归里后,新塑了玉岩遗像,并利用周边的地形环境扩建了候仙、招隐等亭阁。同时,组织成立了萝岗诗社,时邀诗友、名士在此雅集吟咏,留下了大量佳作,先后出版了不少诗集———均为木刻版。其刻版一直存放在玉岩书院内,可惜在文革期间均被作为“四旧”付之一炬,流传于民间的诗集亦基本散轶,仅在中山图书馆找到一集名《萝峰记略》的册子,其中记录了萝岗诗社的部分诗作。

明代嘉靖壬辰年(1532年),钟氏族人再次大兴土木重建玉岩书院,并连接书院扩建了观音堂、天尊殿等庙宇,后又依山建造了文昌庙、候仙台、金花庙———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建筑,同时招有数名僧人入住寺庙。至此,玉岩书院已经演化成集教书育人与供乡民祈福,融儒、道、佛于一体的宗法教化场所。玉岩书院大门对联“琴书世泽,俎梪名山”和左右两侧横门石额“种德”、“萝峰”,印证了它的历史变迁。

此后,钟氏族裔再未扩建玉岩书院与萝峰寺,只在清朝道光丙戍年(1826年)和光绪已亥年(1889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

直到建国后的一段时间,萝峰寺的僧人才因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情势所迫,逐步还俗或离开。前几年,曾有广州四大名寺之一的某寺主持,多次与有关部门联系,申请派高僧入住萝峰寺,但未获得批准。

玉岩书院的教化影响及文物保护

自种德庵(玉岩书院前身)创建以来,玉岩书院与萝峰寺薪火相传,在萝岗地区教化影响甚巨,钟氏子孙先后有20多人考中进士;萝岗一带民风淳朴,务实勤劳,崇文尚德,诗书传家,人才辈出;萝岗诗社绵延发展至今,仅2000年以来基本上每年都结集出版了一本《萝岗诗集》,成为全市文艺界最著名的民间团体之一。

    建国后,玉岩书院得到了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的重视。1957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在参观玉岩书院(萝峰寺)后,专门指示有关部门下拨专款,用于玉岩书院(萝峰寺)的文物保护,并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但在1966年文革“破四旧”时,红卫兵砸毁了玉岩书院(萝峰寺)所有塑像,破坏了部分屋脊、瓦檐,而大部分珍贵文物幸得管理人员事先收藏,才得以保存下来。“文革”结束后,广州市郊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分别于1980年和1984年,两次拨款对玉岩书院(萝峰寺)进行了保护性修复。2003年,玉岩书院划归广州开发区,区文化局又对其进行了两次局部修缮。


玉岩书院(萝峰寺)文物荟萃,具有独特魅力。其建筑群融皇宫建筑格局和岭南建筑风格于一体,依山造势,古木掩映,古朴、典雅、幽静,人工天然浑然一体。历代匾额、书刻和名人题咏较多,有收藏的唐代韩愈所题匾额“鸢飞鱼跃”;有宋代朱熹的题字木刻“忠、孝、廉、节”;有明代嘉靖年间的木匾“玉岩书院”;有清代郑板桥的春、夏、秋、冬四时画竹木刻,等等。

自宋以来,不少达官显贵和文人骚客纷纷前来玉岩书院(萝峰寺)游览、拜谒。其中当代的主要有朱德、郭沫若、叶剑英、杨尚昆、李鹏以及英国首相希思、扎伊尔总统蒙博托等等。